什么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更新时间:2024-10-03 15:00:07 人气: 作者:小石头 纠错/删除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却让第三者从中获利。

什么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的出处是《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_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鹬指的是一种鸟,常在水边或湿地捕食小鱼、昆虫和贝类。蚌指的是一种软体动物,有两个坚硬的壳,可以保护自己,常在水中或湿地上生活。渔翁则是指捕鱼的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双方为了争夺某样东西或实现某个目标而相互争斗、相互制约,但最终却让第三方获得了利益。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的应用场景:

1、商业竞争:在商业竞争中,两个公司或者经营者可能会因为争夺市场份额、客户资源或者资源而产生争执,最终导致双方都受到损失,而第三方则可能利用这个机会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警示人们,在商业竞争中要理智对待,不要因为争斗而让其他人得利。

2、政治斗争:在政治斗争中,可能会有两个政党、派别或者国家因为政治利益、领土争端、民族问题等产生冲突和争执,最终导致双方都受到损失,而第三方则可能利用这个机会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警示人们,在政治斗争中要谨慎处理矛盾和利益关系,不要因为争斗而让其他人得利。

3、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两个人可能会因为某种利益或者观点产生争执和冲突,最终导致双方的关系受到损害,而第三方则可能利用这个机会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警示人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妥善处理矛盾和利益关系,不要因为争斗而让其他人得利。

"鷸蚌相争,渔翁得利"是汉语成语,它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权衡得失,看到更长远的利益。

成语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

成语故事: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热门攻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