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从众效应?

更新时间:2024-09-25 15:00:03 人气: 作者:杉杉 纠错/删除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这种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效应。这一效应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其次,要抓好班团干部和积极分子等基本队伍的建设,组成坚强的堡垒,要及时发现班上的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以防止产生从众效应的负作用。 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从众也就是我们日常俗语中所说的“随大流”。 促使一个人在合作中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多种,一般认为主要有:小组里有较优势的学生存在;个性特质如智力的低、胆小、顾虑多、意志不坚定、自信心差、过于重视他人并依赖他人者等;小组人数的规模等因素。 毋庸质疑,从众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合理的小组环境可以促进或潜移默化地使落后的小组成员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同时,应该指出,在不合理的小组环境里,由于从众效应表现为趋向学习结论一致,而不一定是学习结论正确;部分学生容易与自信或学习优秀的小组成员的观点、思维方法形成一致,而忽视自己地观点、思维方法正确与否,小组合作的结果可能是以虚假的多数形成错误的小组结论。可见,从众效应容易压制正确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组成员的独创精神;合作学习有时有弱化独立思考的趋势,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个体感,使人“人云亦云”。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从众效应,我们反对的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效应。首先,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其次,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解除小组群体的压力,建立鼓励所有成员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不同意见的规则,再次,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注意答案的多样化,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

什么是从众效应?

2.12

? 开篇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这个高大上的名词在生活中应该并不常见,它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集体中所作出行为的学科,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在生活中能否做到独立思考?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阅读本文后,再回答一次,你的答案是否会改变?

? 从众效应,顾名思义是指服从众人。对这个效应你应该会产生一些想法——没人强迫,我怎么会去服从他人呢?但是研究表明,就算没有人强迫你,你也会服从众人。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有五名测试者和一名受测者,这六人将对面前的同一道题做出答案。五名测试者会做出错误答案,这一名受试者即便知道其他人的答案是错误的,也会做出与五名测试者相同的错误答案,并且概率达到了2/3以上。你也许会对这不以为然,认为心理实验中的六人都是演员,但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自己的想法与众人出现了分歧时,你会很自然的将想法改成与众人一致的,这便是从众效应实验。

为什么会有从众效应呢?我想这应该是刻在人类基因深处的一种本性。或许在远古时代,那时人类还很弱小,所以群居而生。婴儿很惧怕被孤立,这种惧怕被孤立的意识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被保存了下来,所以现在的人们仍有这种跟随大众潮流的习惯。

说到这里,你的想法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别急还有呢!

从众效应2.0版本——从权威效应。

实验小组做了与从众效应类似的实验,五名测试者与一名受试者对一道大家都看不懂的题目作答(题目无正确答案)其中四位测试者与这一名受试者保持一致答案,剩下一名测试者扮演为“权威人物”做出不同的答案。在权威人物进行自己的讲解后,四名测试者都改变了自己的答案与权威人物保持一致时,这一名受试者,只有不到一成的概率会继续坚持自己的答案。这便是从权威效应实验。

生活中你有过“从权威效应”的经历吗?

? 说这些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通过对从众效应乃至从权威效应的了解,我们应该从中找到一些生活的哲理——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都应要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意识,即使无法逃避从众效应,也应将自己的想法保留下来,自己的想法是最珍贵的,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批判精神,要敢于挑战权威。

我想培养这种思维,会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再上一个台阶。

热门攻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