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二哥的下落

更新时间:2024-12-17 10:00:04 人气: 作者:大毛 纠错/删除

朱元璋的二哥是朱兴盛(朱重六)。很早就死了。

朱元璋二哥的下落

朱兴盛,男,汉族,元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兄,明仁祖淳皇帝朱世珍与淳皇后陈氏的第二子。早卒。育有一子名朱旺,亦早卒。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追封朱兴盛为盱眙王,列祀家庙,追封其子朱旺为昭信王。朱兴盛夫妇及其子朱旺均葬于安徽凤阳明皇陵。

扩展资料

清朝人俞椒春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然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

白话文:元朝制度,老百姓没有官职不取名字,就按照父母兄弟姐妹排行次序为名。这就解释了朱元璋及兄弟名字都带数字。

1343年,濠州(今安徽凤阳)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

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1353年,朱元璋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文正(大哥之子)、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文忠)前来投靠。

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不免伤心。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甚是可怜,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

朱元璋的结拜兄弟都有谁

首先说明一下,本人对于当年明月的文学才华我还是比较欣赏的;但是对于某些历史人物的刻画却不敢苟同,当年明月过于站在胜利者的角度来描写历史,把朱元璋朱棣写得过于光辉灿烂,把张士诚陈友谅写得过于阴暗龌龊。有点滑入为成功者的歌功颂德为失败者的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的泥潭。

幸亏兄弟我不仅知道明朝的那些光辉灿烂事儿,还知道明朝的那些阴暗龌龊事儿。不然的话,读过明朝的那些事儿——朱元璋之后,我会错误地认为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最伟大最英勇神武的好皇帝。朱元璋同志的优秀之处就不用我说了,当年明月已经大书特书了,我只想说说被当年明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明朝的那些破啰事——朱重八的七宗罪:

一大兴冤狱滥杀无辜

空印案,此案发生在明初洪武年间。明初,每年布政司、各府州县官吏前往户部核对钱粮、军需供给等事,因路途遥远,往往带着事先开好的空印文书(即加盖印章的空白文),为了工作方便以备急用。此事习以为常。但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大怒,怀疑其中有弊,责令严查空印案。凡是与此案有关的部门及地方官员一律处以死刑,助理官员处以杖一百,戍边。受牵连者达万人以上。请问这些官吏何罪之有,朱元璋仅仅怀疑其中有弊就诛杀万人以上,可见朱元璋同志是喜欢滥杀无辜的。

二编造罪名诛杀功臣

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胡惟庸,定远(今属安徽)人,早年跟随朱元璋起兵,洪武六至十三年间任丞相。其间权倾朝野,专权结党。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罪判处胡惟庸等人死罪;十九年与二十三年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罪追杀其余党,连坐被诛者达三万余人。

蓝玉,定远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勇敢善战,功绩显赫。洪武二十年(1387年)任大将军,二十年封凉国公。明太祖朱元璋比之为汉代卫青、唐代李靖。但蓝玉却恃功骄横,夺占民田,多行不法行为。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告其谋反,结果被族诛,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朱元璋就是一大变态,他诬陷蓝玉谋反,还把那屈打成招的供词编成一本《逆臣录》让大家看,让大家看这个案子是多么荒谬。真是恬不知耻。

徐达死的时候是54岁,他死在安徽凤阳,他交出兵权回家了,跟朱元璋没有矛盾冲突。但是徐达在临死的时候朱元璋曾经派人来看望,徐达得的什么病呢,叫做背疽,后背长了一个大疮,朱元璋派人看病给他送来点吃的,什么吃的?是蒸鹅,徐达看见蒸鹅,满面流涕,告诉医生你们赶快逃跑,然后吃下去就死了。为什么,徐达知道背上长疮不能吃发物,这个蒸鹅是发的,一吃这个东西这个病毒发出来这个人就死了。他明白了朱元璋还是要让他一死,为什么让医生逃跑,你们医生赶快躲得远远的,如果你们不走朱元璋就把你们都杀了当替罪羊,说你们没给我治好病。不露痕迹地毒杀功臣是朱元璋的拿手绝技,李文忠也是这样因病受到探望和赠药之后便不明不白的死掉的。

刘基。这个刘基是多聪明的人啊,朱元璋说你就是我的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朱元璋说刘基刘先生你的功大,(刘基)说自己没有功,都是皇上得到了天命,刘基也是在功成以后请求回到老家,不要官,要回家退休。刘基回到老家以后一天到晚就是下棋,就是饮酒,从此不再言朝中之事,也不任意接见客人。有一天来了一个人说一定要见刘先生,刘先生正在洗脚,看见来人赶快让孩子赶快招待,沏茶,招待。那个人说了一会儿话,说我就是本县的县令,刘基一看又见着官了,刘基就马上起来,称我是民,我是您的子民。因为刘基虽然在乡里他是个普通的百姓身份,但是毕竟是开国功臣啊,县令很尊重他,可是他不以功臣自居,马上下拜称民。从此刘基不见任何人。据说刘基的死也是让朱元璋施了一计而死。胡惟庸要专权,他和刘基之间有矛盾,他忌恨刘基,于是在刘基有病的时候朱元璋就让胡惟庸去上刘基家里探望,给他送医送药。最后刘基吃了胡惟庸送来的药,心中有一块东西像拳头似的一块大石头老下不去,最后死了。可惜一代天才就这样惨死了,张良好歹有个善终,天可怜见啊!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多情总被无情恼,忠臣总被暴君杀。朱元璋同志刻薄寡恩的一面在这里表露无疑。(同志这个称谓和朱元璋好象不太靠谱,在这里称呼朱元璋小人好象更贴切一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

武殿章为大哥,胡大海行二,汤和行三,朱元璋行四,邓俞行五,常遇春行六,郭英最小排到第七。

1、武殿章

武符,字殿章,安徽凤阳人,生卒年不详。身长九尺,文武双全,是远近闻名的赤马双钩神臂将。生二子,长子武继忠,次子武继孝。因到陆家庄教武时遇朱元璋、胡大海、常遇春等七人,由刘伯温主盟,为“救国救民、同心抗元、共图大业”、歃血为盟,誓结金兰之好。

2、胡大海

胡大海长身铁面,智力过人。元朝末年,从朱元璋起事。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胡大海率兵将杨完者打败,苗将蒋英、刘震、李福等归降。任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守浙江金华。虽是文盲,但是能折节下士,曾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于朱元璋。

至正二十二年二月七日,部将蒋英邀请胡大海前往八咏楼,视察士卒演习,大海不疑有他,欣然前往,未上马时,有苗将钟矮子跪于马前称“蒋英欲杀我!”胡大海未及回答,即被蒋英以铁锤打死,次子胡关住同时被杀,耿再成亦死。朱元璋取杭州之后,杀死蒋英,血祭胡大海。

3、汤和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至正十七年(1357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国公。洪武十七年(1385年),巡视海防。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_使倭寇不得轻入。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

4、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

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5、郭英

郭英(1335-1403年),明初将领。濠州人。祖籍山东巨野,后迁到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他与兄长郭兴从朱元璋起兵,负责宿卫。朱元璋称郭英为“郭四”。先后跟随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地,身经百战。

1384年(洪武17年)封武定侯。身历大小百余战,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又因宁妃是他的同胞姐妹,因而备受朱元璋恩宠,死于永乐元年(1403年)卒,追赠营国公,谥威襄。

热门攻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