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是什么诗

更新时间:2024-10-08 14:00:05 人气: 作者:琅琅 纠错/删除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月夜忆舍弟是什么诗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

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

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此诗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情景交融,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颔联用语平易而意味新警,将“露”“月”前提、“白”“明”殿后,

倒装的句式顿收奇崛之效。全诗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注释译文

⑴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

幼弟杜占时随诗人同在秦州,杜颖、杜观、杜丰则散处各地,故诗人忆而赋诗。

⑵戍鼓:指戍楼上报更的鼓声。自黄昏至拂晓,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

一般鼓报三更,便不准路有行人。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断,截断。

⑶边秋:一作“秋边”,边地之秋。一雁:孤雁。

⑷“露从”句:意谓今夜适逢“白露”节气。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

阳历每年九月八日前后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自天宝五载离开河南偃师陆浑庄故居后,老家没有什么亲人,无从询问诸弟消息。

⑺书:信。长:一直,老是。不达:送不到。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休兵:停止战争。

白话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哀鸣。

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

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我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

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古诗如下:

1、原文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赏析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热门攻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