麤读音的汉字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4-09-05 19:00:03 人气: 作者:心心 纠错/删除

齉拼音:nàng。声母:n,韵母:ang,声调:第四声。

麤读音的汉字有哪些?

龘拼音:dá。声母:n,韵母:a,声调:第二声。

齾拼音:yà。声母:y,韵母:a,声调:第四声。

爩拼音:yù。声母:y,韵母:u,声调:第四声。

麤拼音:cū。声母:c,韵母:u,声调:第一声。

龗拼音:líng。声母:l,韵母:ing,声调:第二声。

灪拼音:yù。声母:y,韵母:u,声调:第四声。

龖拼音:dá。声母:d,韵母:a,声调:第二声。

厵拼音:yuán。声母:y,介母:u,韵母:an,声调:第二声。

纞拼音:liàn。声母:l,介母:i,韵母:an,声调:第四声。

虋拼音:mén。声母:m,韵母:en,声调:第二声。

麤拼音:cū,部首:鹿,笔画:33,繁体:麤,五笔:YNJX。

释义:

1、(条状物)横剖面大(跟“细”相对,

2、同)。

3、(长条形)两长边的距离不十分近。

4、颗粒大。

5、声音大而低。

6、粗糙(跟“精”相对)。

7、疏忽;不周密。

8、鲁莽;粗野。

9、略微。

组词:麤粗、麤饘、通麤、麤使、麤丑、麤快、麤物、麤顽、麤粝、麤近、麤事、麤米。

扩展资料:

一、麤粗 [ cū cū ]

释义:亦作“麤觕”。亦作“麄觕”。粗略,粗糙。

二、麤饘 [ cū zhān ]?

释义:粗米稠粥。

三、通麤 [ tōng cū ]?

释义:见“通粗”。

四、麤使 [ cū shǐ ]?

释义:亦作“麄使”。指干粗活的人。

五、麤丑 [ cū chǒu ]?

释义:

1、亦作“麄丑”。粗俗。

2、丑陋。

3、粗朴简陋。

1、犇读音“bēn”,本意指牛惊走。引申泛指奔跑,此意后作“奔”。《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犇”归为“奔”的异体字,但是只用于“bēn”音。此字也多用于人名。

2、羴读音“shān”,古代是“膻”的异体字。所谓“膻”就是羊肉的味道,也泛指羊的意思,也是鼻烟品目之一。

3、鱻读音“xiān” ,三条鱼,味道鲜美。这个字读作“鲜”,同时,也是鲜的异体字。原指生鱼,解释为“新鲜”,“明丽”的意思,也指鲜美,应时的食物。

4、麤读音“cū”,鹿善惊跃,故从三鹿。引申之为卤莽之称。《篇》《韵》云:“不精也,大也,疏也。”皆今义也。俗作‘麁’,今人既用‘粗’,粗行而麤废亦。

5、骉读音“biāo”,骉是一个中国汉字,本意是众马奔腾的样子,此字无其他引申义。《左思·吴都赋》等均有相关记载。

6、轰读音“hōng”,简体为轰。

扩展资料:

繁体字,也称繁体中文,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标准字。

近代成规模的汉字简化运动,最早在太平国,简化字主要来源于历朝历代的古字、俗体字、异体字、行书与草书的楷书化。193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因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反对而搁置。

195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简化字,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批二简字,后被废除。

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的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汉字文化圈诸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200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明确规定中国推行规范汉字,同时也明确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2013年6月5日中国国务院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含附表《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规范字表为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犇、百度百科-羴、百度百科-鱻、百度百科-麤、百度百科-骉、百度百科-轰

热门攻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