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儿子是谁?

更新时间:2024-09-12 22:00:03 人气: 作者:舟舟 纠错/删除

秦始皇的儿子是扶苏和胡亥,秦二世指的是秦二世。

秦始皇的儿子是谁?

1、扶苏:

扶苏嬴姓,名扶苏,咸阳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长子。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直言劝谏父亲,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秦始皇37年,秦始皇病逝后,遗诏扶苏治丧即位。中车府令赵高联合丞相李斯,拥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矫诏逼令扶苏自尽。

2、胡亥:

胡亥嬴姓,赵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扩展资料:

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再次巡行天下。当年七月,行至沙丘时病重,秦始皇命中车府令赵高写遗诏给扶苏,遗诏内容是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赶快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当时遗诏已经封好,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去,秦始皇便不幸去世。?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阴谋篡改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伪造一封遗诏赐给扶苏,列举扶苏和蒙恬的罪过,命令他们自杀。

胡亥派使者将遗诏送到上郡给扶苏,扶苏看到遗诏内容,就哭泣着走入内宅,准备自杀。蒙恬阻止扶苏说:“陛下如今在外,还未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让公子你来监督,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务。

如今只因一个使臣到来,你就想自杀,你哪里知道这不是奸诈的诡计呢?我请求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使者在旁边一再逼迫催促,扶苏对蒙恬说:“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说完便自杀而死。

百度百科—扶苏

百度百科—秦二世

为何经常说秦二世而亡,不是还有秦王子婴吗?

《李斯列传》: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

秦始皇病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成为秦朝第二位皇帝。按理说,一般新皇成功继位,为了表示自己仁慈,往往会放下兵戈,安抚百姓,甚至有的皇帝会选择“大赦天下”。

但是胡亥这位新帝的作为,却是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他把自己登基称帝这件值得庆祝的事,直接从红色给干成了白事,一时间华夏大地哀嚎声一片。

《李斯列传》: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

僇通“戮”,僇死即受“戮”而死,《国语·晋语》记“陈尸为戮”,胡亥在首都咸阳集体斩杀了自己的12位兄弟,并且陈尸示众。

矺古同“磔”,《荀子》记“车裂也”,面对逃亡到杜县的10位姐姐妹妹,胡亥丝毫没有怜悯之心,将其车裂而死。

登基后的胡亥,他选择用最残忍的方式“车裂”、“示众”,杀尽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常言有道“手足情深”,胡亥为什么要做如此无情刻薄之人?

不幸生在帝王家,最是无情帝王家,古代中国的家天下体制下,帝王之家集中了最高富贵权势,但这些权贵又都只有1个受益者,而人又都是有欲望的,于是围绕皇位,帝王家的凤子龙孙们,往往都会成为皇位争夺战的牺牲品,为了权力你死我活,没有兄弟姐妹,只有敌人。

《秦始皇本纪》: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其)赐死。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李斯为了扶持胡亥登基,密谋篡改遗诏,将原本传唤公子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进而顺位登基的诏书,改成了要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杀,成功逼死真正的继承者。胡亥登基称帝,从一开始就是血腥无比,以杀兄长为开端。

至于为什么胡亥继位后,依旧不停止杀戮,本质上是对自己得位不正的恐惧,害怕自己的秘密被发现,以及当时的舆论所逼。

《李斯列传》:(赵高)夫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诸公子尽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恐为变。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胡亥、赵高、李斯的矫诏密谋虽然没有暴露,但是对它的猜测、怀疑是没有断过的。毕竟扶苏作为手握军权的长子,秦始皇死前突然将其赐死,不合乎常理,在军权即斗争资本的时代,是不可思议的反常之事。因而也就有了大臣们的“皆疑焉“、“皆不服”。

古代社会很讲究名正言顺,满城流言是实打实的在动摇秦二世胡亥的合法性。而更要命的是,一个手握兵权的大将,跟秦二世有家“仇”。

《李斯列传》:且蒙恬已死,蒙毅将兵居外。

跟公子扶苏一起被赐死的大将蒙恬并不是草根,他是秦帝国的将门望族,父亲蒙武曾打败楚将项燕,灭亡楚国,祖父蒙骜,秦始皇登基时就是辅政上卿,曾先后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可以说,蒙家是秦帝国的军中超级勋贵,军中影响力肯定是常人难以比拟。而蒙恬死后,贵为上卿的弟弟蒙毅依旧手握兵权。

咸阳的文官有质疑,有继承权的公子们又蠢蠢欲动,军方蒙家因蒙恬之死有隔阂,若上诉三方势力达成共识,认定二世得位不正,是完全可以轻松换皇帝,登基之后的胡亥确实是面临着四面楚歌的绝境。而这即为赵高眼中“战战栗栗,唯恐不终”的恐惧根源。

我们人类在恐惧的时候,往往就会通过杀戮来强大自己的内心,告诉自己已经解决好了。所以就有了秦二世的大开杀戒,秦二世是希望通过杀戮,掩盖得位不正的恐惧,他要杀到没有人敢质疑自己,以及对自己产生威胁。

同样跟他一样得位不正的明朝皇帝朱棣,杀戮气更重,建文朝旧臣几乎被屠杀殆尽,兵部尚书齐泰,处斩,兄弟全体被杀;文学博士方孝孺,屠杀十族,连朋友学生都包括在内,八百七十三人死亡;户部侍郎卓敬,处斩,灭三族。不完全统计,靖难之变事后牵连,大约一万四千余人被朱棣追杀至死。

人,因为恐惧而成为杀戮者,因为饥饿而相互争夺。

秦二世而亡,指的是大秦帝国二世而亡,大秦帝国只有始皇帝,二世皇帝两代。子婴虽然夺位成功了,但是他去了帝号,恢复了王号,大秦帝国变成秦王国了。大秦帝国是天下共主,秦王国只是一方诸侯,这是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子婴的秦王国只维持了46天,就被刘邦给灭了,短暂如流星。

秦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公元前905年-前206年都存在,国祚699年。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其国格高低决定其国际地位。周孝王六年(公元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天子之附庸,也就是秦国立国之初的地位只是附庸。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次赐以秦,即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之地 。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 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周朝诸侯国分为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五等,五等之外是附庸,诸侯之上是天子,天子的国家称为王国,秦国正式立国时是秦伯国。

春秋时期,不少诸侯国纷纷升格自己的爵位,很多伯国、侯国都升级为公国,秦国当然也不例外,升级成公国了。楚国、越国、吴国则更加激进,他们直接升级为王国,原本他们都是子国的。秦穆公时代,秦国强盛,曾灭国十二,拓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秦国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春秋五霸中,除了宋襄公名不副实外,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都是霸者。

战国初期,秦国穷弱,一度沦为三流弱国,魏国更是将秦国蹂躏得体无完肤。秦孝公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变法,商鞅跟秦孝公君臣同心,最终变法功成,秦国成为一流强国。战国中后期,诸侯纷纷称王,除了战国七雄外,连宋国、中山国这样不入流的国家都称王了。公元前325年,秦国正式称王国,秦公国变成秦王国,意味着秦国要统一天下。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成功消灭六国,一统华夏。由于六国皆为王国,秦始皇认为秦王国的名号不足以彰显统一之功,故称帝,于是有了大秦帝国。秦始皇为大秦帝国第一任皇帝,原本公子扶苏当为二世皇帝,不过赵高、李斯合谋,让胡亥成了二世皇帝。秦二世不会治国,赵高只能弄权,最终天下起义,秦帝国崩溃。子婴诛杀赵高后,去帝号,恢复王号,意味着秦国只想做一个诸侯国,但是楚国还是将秦王国灭了。楚王国并没有统一天下,后来秦王国借壳上市,以汉帝国的身份再次统一天下。

热门攻略排行榜